首页
>新闻资讯>三峡电院新闻
东山问学——写在三峡电院建校50周年

这里,闹市中独取一个“静”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南方天成的自然生态,常年郁郁葱葱,四处绿树成荫。前坡后山皆为公园,运河公园、植物园是新晋打卡地。这几年,学校多方筹资,一点一点对校园进行硬件改造、软件升级,可见的变化日新月异。朗朗读书声,熙熙画中游,是读书的好去处!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1975年,葛洲坝工程的建设者,在宜昌东山之巅,用劳动者粗粝的双手,创办了这所学校,明年恰逢建校五十周年。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培训楼

程敏是学校的现任校长。喜爱古诗,尤善山水格律。2015年履新三峡电院时,他写了首七言:

晴山围碧鹭眠沙,略洗风尘坐水涯。

负岸几株桃共李,支春犹自苦擎花。

从大武汉来到宜昌校园,这首《清明游漳河水库》,满是如释重负的轻松;而从葛洲坝集团职能部门走马上任学校负责人——也有一番“桃李满天下”的憧憬。

企业办学,是常问常新的话题。学校还是那所学校,老师还是那些老师,有许多改变需要发生。当然,那绝非“略洗风尘坐水涯”般轻松。


东山寺旁开新学

如果不是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古老的东山寺将与学校遥相呼应。

东山寺是夷陵八景“东山图画”的主要景观,始建于唐、重建于明。千古名刹福佑夷陵,曾经是宜昌的文化地标。上世纪70年代初,人民政府在东山寺原址上建成“解放宜昌纪念碑”。

几乎是同一时期,万里长江第一坝——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在宜昌西陵峡口鸣炮开工。当年的建设者——330工程局,也在第一时间来到东山,依山就势,选址建校,为工程建设,以及那个注定要在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史留下华彩篇章的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1970年12月30日,武汉军区和湖北省革委会,在宜昌工地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葛洲坝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为纪念毛泽东于1958年3月30日视察三峡坝址,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命名为“330工程”。彭雄才摄


葛洲坝二江泄水闸施工现场(1979 年)姚侬正摄

从最开始的葛洲坝紫阳办班、绵阳山办学,到最后汇聚于东山。从最早的技校、水校、职工中专和大学,到今天的集多个办学点于一身——既有学历教育的三峡电院,也有服务企业干部培训的中国能建华中培训中心、葛洲坝集团党校等。学历教育在校生8000多人,年职工培训保持在3.7万人次。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前排左六)任水利部部长时到学校视察工作

从这里走出许多工程建设领域的行家里手、企业负责人、各领域先进人物,其中就包括全国劳模蒋再英、大国工匠梅琳,他们都是葛洲坝的英雄儿女。无论走到哪里、位置多高,大家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工程人生的第一课,从这里开启。

解读这段历史,程敏说,“这是一个轮回,现在职业教育努力的方向,与五十年前异曲同工,要回到与企业紧密结合的那种模式。”

所称“轮回”,是二次创业的代名词。企业办教育有一些先天不足,让“象牙塔”里的现实比理想“残酷”。从无到有“办起来”不简单,百尺竿头“办下去”也不容易。

在学校即将迎来五十周年之际,从事党建研究的覃晓岚采访了学校部分老同志。一位老领导说,“葛洲坝许多人都是这所学校的见证者,更是建设者。当年有老师指着学校新建的校舍说,这里面有一片瓦是我的……的确如此,过去学校为了改善条件,把钱都拿去做基础建设了,没有给老师们涨薪酬。”

分管后勤的校长助理黄成忠回忆说,学校后勤一直压力最大。“甚至一度为节省电费,路灯都不开。夜幕降临,整个校园漆黑一片。”

70年代葛洲坝第三期经济管理干部统考培训班开学典礼

原因很简单。因为是公办性质,所以不能像民营高校那样,按照自己的成本来定价收费。同时,又因为是央企办学,难以获得地方政府投入。

捉襟见肘的难言之隐,极易形成某种绝非良性的循环。在学校背后所依托的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后,这个问题更为突出。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增收节支”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主旋律”。

足球场新旧对比图

——他们办驾校、办快餐公司、办面向家庭妇女的糕点班、甚至还有欧莱雅化妆培训班,出租了一切能收取租金的场地、房屋。

——计算机系学生机房不够,就把老师工资扣一部分,凑钱建起机房;而老师们,几个人共用一台电脑。

——无力改善学生公寓条件、又想留住新生,就先紧紧巴巴改造部分公寓给大一学生用,升入大二后又要调回旧宿舍……

教室新旧对比图

管理是要素资源的组合,如果总是旧伤未愈又添新愁,就是各种纠结。在操作层面,探索永远都是艰难的。这就是初上东山,程敏要面对的历史现实。

1991年武汉工业大学(今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程敏先在葛洲坝试验检测中心做技术工作,直至升任中心的党总支书记、副董事长。2013年,他调任葛洲坝机关党委副书记,之后还担任过一段时间企业文化部主要负责人。“东山问学”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三站。

远水遥天四望昏,结巢几载滞江滨。

埋城一半灯淹雾,冻雨何时岁再春。

泛去群鸥疑海客,归来辽鹤续前尘。

牛刀未觉武城小,况是东山谷酒醇。

这也是大家的普遍心境:探索中会有彷徨,需要把信心建立起来,“牛刀未觉武城小”,等待大家一起去挖根源、探规律、求共识,励精图治、东山问学,找到破解之道。


只在东风一顾间

有着高挑个子、一双大眼睛的熊敏老师,自小热爱朗诵,还是宜昌市朗诵协会副主席。熊敏过去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给新生讲授礼仪,她本人也是校内外各类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

然而,这个惬意而又略显清闲的日子被打断了,熊敏的工作和行程突然忙碌起来。

一个重要改变,是要登上职工干部培训的新讲台。作为教练式领导力课程开发的负责人,她主持开发了《教练式领导力——对话与沟通》等管理课程,授课的对象也由过去的学生,变为参加培训的各级干部和领导。

为服务企业一线,包括工程项目送教,熊敏的足迹已遍布全国25个城市及地区,授课近百场,授课培训人数近万人。“这是平台的变化、接触对象的变化、眼界的变化。学校的改变让我们也跟着改变,是改革给予了新的机遇。”熊敏的感受,是学校战略调整的真实写照。

2017年9月,学校提出了“紧贴集团办教育,围绕企业做培训,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规模稳定,职工培训较快发展”的战略发展新思路。

按照这个总体思路,学校教学的两大板块——国民教育序列与职工培训工作——要实现新的贯通。充分利用既有职教资源,支持推动职工培训的“较快发展”,是新战略“破局”的切入点、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

“就好比稻田里面养虾,只种水稻不够,在稻田里一并养虾,效益就叠加了。”程敏认为,中国能建强调融合发展,学校走的就是这条路。“这个路子走成功,学校就不仅仅是教育机构,还是企业的功能性组织。”

围绕战略落地,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开始聚焦企业需求,走出校门从源头获取企业对管理提升的需求,主动开发急一线所急、所需的培训课程。校长助理覃容说,“我们的培训管理工作,不是蜻蜓点水,而是深度对接企业和培训主管部门,许多工作与企业同志一起做,形成了水乳交融、秤不离砣的关系。”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教师李耀坤(左)在葛洲坝电力公司三峡恒基能脉瓜州70万千瓦“光热储能+”项目EPC总承包项目部施工现场学习

三峡电院输配电工程技术团队老师李昌松(右)在葛洲坝电力公司襄州龙王二期(肖刘)农光互补光伏项目建设现场听技术人员讲解箱式变压器及发电现场的运行情况

比如,2023年以来学校为葛洲坝集团安全系统培训,开发了将近80门视频课程,为五、六十个项目点授课、送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参加这个项目的老师超过50多名。

“我们提出来要建立几大核心能力,其中一条就是能够迅速解读和响应企业战略,掌握培育一批内训师,激活企业内部培训的优势。”程敏说。

2024年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首届内训师大赛决赛

人总是最活跃的因素。他们把能力构建在组织上,建立了一种平台加工作团队的组织模式——学校培训部作为平台发布培训需求,鼓励老师开发相关课程,建立互动群、管理库,对入库老师既交给培训任务、又进行培训考核,同时落实好配套的激励政策,酬金直接发放给学院,学院再分配给老师。

平台组织赋能,团队灵活组建,平台延伸到企业“用户”……在一种“市场化”的双向选择中,各方面的力量被汇集起来,组织作用与个人能力发挥实现了有效结合。

教学资源本质上是互通的,与职工培训打通,也促进了职业教学的发展。新模式下老师们更多地接触企业,学习企业的管理,学习现场的实用技能,反过来更好地转化为教学实践。

培训平台还推动了企业间的沟通融合、联创联动。2023年,在为葛洲坝一公司开办的绿色建筑业务培训班上,学校组织邀请了同为中国能建旗下电规总院、葛洲坝装备公司、数科集团地热公司工程技术专家授课。又组织与中南院专家团队围绕综合能源进行技术交流,帮助学员对行业最新发展有深入了解,促进了企业间业务层面可能的合作。

这些年,学校通过发展职工培训,培训收入年平均增长20%以上。多元薪酬体系下,老师也提高了收入。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是经济学三大基本问题。回归微观管理,也当如是观。

生产什么——强化培训板块;如何生产——抓好培训组织;为谁生产,如何分配——解决好管理中的分配、动力机制问题。企业战略到哪里,教育培训研究就到哪里;企业业务到哪里,教育培训工作就到哪里,这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底层逻辑。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老天赋予的使命,从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开始可能看不清楚,人过半百应该有真正的理解。

寥阔山川万里天,坚冰破尽入新年。

嫣红姹紫千千树,只在东风一顾间。

校长告诉我,这首《新年》描述了管理工作的改变。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只在东风一顾间。”格局打开,焕然一新。


东山又到月圆时

教育界也有个很“玄学”的说法:所谓好学校,其实也是生源好;学生素质高,老师容易教,大家双向奔赴,更出成绩。

这几年,三峡电院招生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2024年学校物理方向录取分数线在湖北省63所高职院校中名列16名,在地市州位居前三,在宜昌市最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招生生源质量正在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招生现场

教务部主任陈春海,早年毕业于河海大学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在三峡电院先后任教师、实训中心主任、电力学院副院长、管理学院技能处业务经理等职务。他说,“学校的培养就像是下一碗面,工作之后加牛肉就是牛肉面,加杂酱就是杂酱面。我们学校2019年之前的培养模式基本就是这样。”

陈春海认为,这很容易搞成一种大而化之的结果。职业学院专业培养不突出,学生到了企业,还要根据岗位进行再培训。表面看是学生竞争力不高,本质上是学校所教与现实所需的“脱节”。

职业教育要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着力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学校确定了“学生即学徒、入学即入职”的教学新理念,用培养提升到不到位、用人单位满不满意加以检验,坚决不搞形式主义。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需要聚焦,围绕办学初心开展工作。

这些都是一代代不断的探索。追溯起来,学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东山起步,2000年开始举办高职高专,起初与三峡大学合办,六年后独立办学,正式挂牌三峡电院。老一辈节衣缩食、多方筹资,建设了颇具规模的图书馆、培训楼等教学场所,人称“五大建筑”,奠定了目前的办学格局。

学校的职业教育上了一个台阶。而职业教育又与本科教育不同。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导向,职业教育以岗位为导向。陈春海认为,“职业教育最理想的模式就是从现场岗位的需要倒推。”又需要后来人的不断创新。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图书馆一角

因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成绩突出,学校获批成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湖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宜昌市产教融合典型示范高校,中国能建集团、葛洲坝集团也获批成为国家产教融合型认证企业。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合作。近年来还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三方联合开展“思克莱德专升硕 ”项目,为学生搭建起学历提升的桥梁,助力他们在职业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功。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授进行英式教学体验课授课

更加明确的教育方向,也提高了招生的自信。过去,学校把招生指标下放到每一位老师,还与评职称和奖金挂钩,号称“全员招生”,其实效果并不好——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善于招生,教学业务能不能评职称与招生也没有必然联系。

现在的方法是,由学校招办搭建统一平台,专业的招生人员负责开拓市场,再挑选一批比较精干、善于做这些工作的老师,一起去做招生工作。“到了招生的后期,才由更多的任课老师去宣讲自己的专业,这是老师们可以做、愿意做、做得好的。”

学校一直把赋能作为管理提升的重点。如对有对外宣讲任务的老师要进行培训,评估达标才能出去。学校统一提供介绍、视频、画册等,相当于一个“工具包”。他们还编辑了工作问答手册,详细列举了招生中可能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以便查阅。通过“招生专业团队+招生骨干+宣传咨询团队”的招生模式,生源质量年年攀升。

改革是上下互动的结合,是战略与细节的并重。需要在顶层设计上确定正确的方向,再建立与之配套的方式方法、考核激励。对这些探索,校长写道:

东山又到月圆时,鬓雪改青丝。

清江望处,橙香两岸,丹桂千枝。

中宵梦断何曾断,夜雨一窗迟。

生涯长是,苍原雪岭,蜀水滇池。

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许多时候要突破固有思想的禁锢,勇于挑战自我。“东山又到月圆时”,谁能说没有柳暗花明又一春?


我向中年山更青

许多年来,葛洲坝集团所在区域,在宜昌市都是相对“独立”的体系,市区“三分天下”,十里工区占其一。在这个“小社会”里,办教育、办学校,一直是重要组成。企业为办校而骄傲,视为体现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今天,在中国能建大家庭,“东山问学”问的是企业办教育试验之学,是文以载道实效之学,是助力企业发展实践之学。于知识的海洋、市场的风浪里,多方力量上下求索、是更高层面的再续前缘。

中国能建出台《若干意见》、“1466”和“四新”能建战略,对学校有巨大的正向引导。办好学校,体现央企担当,还要在“四新”能建、管理赋能、“文化网”融合上发挥更大作为。从葛洲坝集团来讲,这些年在经费支持上尽其所能,尤其是投入学校硬件改善,先后改造了培训楼、学生宿舍、食堂、教室、运动场等设施,颇有新时代气息。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二号教学楼

管理工作有些适宜“自上而下”,比如体系建设。早在2006年,葛洲坝集团就对培训机构进行了大整合。2022年,中国能建华中培训中心成立,其工作机构也设在三峡电院。大家都感觉,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集中要比分散好,避免分散资源简单重复。

据说有部委正在研究鼓励中央企业办好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其中包括经费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冲抵利润上缴、教育经费享受税收返还等。这将在更高层面给职业教育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2024年元旦长跑学校教工方阵 

靠经营办学,虽不能说“有辱斯文”,但在办教育的人眼里,肯定会祈求更多正常的教育投入,也将其视为最基本的条件,让喧嚣世界能多放下几张安静的书桌。

当然,学校也坚信,更多的改变需要激发组织内驱力,在执行层面苦练内功,把属于自己的事情抓实抓好。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有个《管理要则》,只有短短的十句话,他们做成了小标牌,放在每个中层干部的案头。这个《管理要则》很有意思,可以窥见学校在管理上的价值取向。

一、共同学习,统一理念

         二、以终为始,站在终点想过程

      三、工作讲程序,沟通讲效率

四、敬畏制度,坚守原则

五、充分授权,激发活力

六、抓两端,促中间

         七、以大局为重,优先解决问题

八、勤于复盘,共享成果

九、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十、注重团队建设,打造和谐团队

这些年学校的许多探索,是非常务实而生动的。

一、集中资源。程敏认为,资源永远是短缺的。必须做到三点:要事优先,什么事都做肯定不行;聚焦重点,实现有限目标;饱和投入,保证重点工作的资源投入,宁可过一点,也要毕其功于一役,确保把事情做到做成,更避免翻烧饼,重复浪费。不管什么情况下,首先要能活下来,能生存才能发展。

二、精准施策。他们提出“开药方”不要“开药铺”。管理不停留在一般要求和概念上,要下好精细而微妙的细功夫。比如办“订单班”,过去是新生进校就招,现在改为放在大二进行,让学生对就业有一定的思考后,再来组建订单班,效果马上不一样。他们说,“有些问题的解决其实非常简单,如果根子上方法不对,靠宣讲、教育都不算正解。”

三、迭代思维。他们认为,形势不断变化,“管理永远是过时的”,需要“进化”,让改变成为习惯。在部门管理上,过去教务部会管许多二级学院的事,管又管不过来,结果就是部门总喊缺人。他们从根上改革,将教务部过去的95项工作事项,梳理压减到了43项,许多下放回归到二级学院,教务部重点抓好制定标准,提出要求,抓好培训指导与考核。学校的各种文本,每年都会进行改版升级,各种制度、流程、标准也要持续动态调整。“有些管理是延续传统的,但未必合理。”把组织目标与管理手段协调起来,许多事情就顺了。

四、闭环管理。一方面强调目标要清晰,标准要明确,交底要到位;另一方面,每个结果都用最初的目标来印证,客观评判,确保每步走稳,每件事做实。哲学上有个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讲一个小时跟讲10分钟如果没有区别,那么就讲10分钟,减掉无效工作,就是价值创造。”学生安全管理很重要的是管住“夜不归宿”,过去靠人工查寝,代价大,效果差。“后来上了一套智慧宿管系统,投入几十万就把问题解决了。”

五、以人为本。他们提出“学校是舞台,人人可出彩”。管理就是用人、育人、成就人。老师除了在讲台上授课,还有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一台晚会、一次竞赛、一篇征文,都是员工出彩的舞台。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建立了“员工管理建议直通车”,员工对学校管理有任何意见,可以随时提出,校党委每月都会专题研究,并点对点一一回复;对得到采纳的意见,明确完成期限、认真督办,让员工获得参与感和获得感。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教职工趣味运动会

企业办学,在管理上秉承了企业思维;反过来,这些探索,是不是也能给企业管理以启发?

所有的变化都不是表面功夫,内在素质提升才是根本。2022年,校长写道:“校园课散语声稠,屈指东山已七秋”。努力的结果,换得可见的变化,但大家都没有满足,也不敢懈怠。

校长的企业工作背景,让他更容易看到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更迫切地打破学校与企业的隔离。

碧玉江边六角亭,青山对坐昔曾经。

生涯堪笑复堪弃,我向中年山更青。

这首诗是程敏重访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写的。这个电站是葛洲坝集团当年走向市场的重点项目,也曾是程敏工作单位“打出去”的“外营点”,是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

今天,巍巍大坝早已耸立清江。写下《重游清江》,已是十五年后。

去年,校长来京参加会议,我们同游天坛。回校后,校长给我发来一首随感:

约访名园踏暖烟,漫嘲白发共苍颜。

沿途柏桧姿容古,伫看兴亡六百年。

但愿,后来的人们都能说一句:“青山对坐昔曾经”,我们做出过正确的选择。

“伫看兴亡六百年”需要面向未来。尽管“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但为改变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人生的过程和意义不就是这样吗?

谨以此文,庆祝三峡电院建校五十周年!